上一页|1|
/1页

主题:近六成青年赞同"租房是了解阴暗面第一课"

发表于2014-02-11

 北京市政协社法委青少年工作小组、团市委、对外经贸大学廉思团队合作完成的调研报告,勾勒出了目前“80后”在北京的居住图景。他们在报告中写道:“部分青年的住房窘境已经成为特大型城市运行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本次调研重点对象:出生于1980年以后、年龄在16周岁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专科以上的在京工作青年群体,具体包括私民营企业青年职工、国 企和集体企业青年职工、事业单位青年职工、党政机关青年、外企青年职员五类子群体,自2013年4月起,累计召开座谈会8场,发放问卷5000份。

  ■保障性、政策性住房内居住4.6%

  ■群租房、低矮平房及地下室等非正规房源内居住15.0%

  居住自有住房者,住房状况相对较佳,房贷压力影响消费倾向;与父母亲戚同住者,以北京本地青年为主,婚育规划因无房推迟。

  对于单身青年,交通是其决策的首要因素,价格次之;已婚青年则将价格视为其考虑的第一要素,交通其次。

  59.3%的青年赞同“租房是其了解社会阴暗面的第一课”

  两类青年群体住房问题压力最大

  ■私民营企业青年人才:租住群租房、农村低矮平房和地下室的比例高达16.9%;单独租住整套单元房只有13.7%,在五类群体中最低。

  ■党政机关青年人才:超过三成靠租房解决居住问题,单身青年租房支出占个人总收入43%。

  在五类群体中,机关单身青年的收入水平倒数第二。较低的收入水平、体面的居住要求,使租房居住的机关青年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当前青年人购置房产最可能的途径

  ■从父辈家庭寻求支持:90.2%

  ■无父母支持下的全额或贷款购房:不足10%

  ■政府帮扶:不足1%

  伴随住房市场长达十余年的改革,青年人才已经普遍认可了住房的商品属性,他们对房价、房产税以及规范市场等宏观调控要素十分关注,但并未在解决自身住房问题上对政府产生过多的期待,没有将获得自有住房的希望寄托于政府或社会。

  分析和建议

  青年住房窘境挑战大城市运行管理

  课题组认为,部分青年的住房窘境已经成为特大型城市运行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近年来,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中,随着就业形势的恶化,青年 “最难租房季”与“最难就业季”相伴而生,青年住房难问题的不良影响已经初见端倪。“蚁族”乃至“鼠族”现象频发,带来了社会治安、消防安全、公共卫生乃 至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隐患,与之相伴的“群租”现象更是成为城市管理的顽疾。

  尽管86.1%的受访青年表示不能接受永不买房,租房居住到老;但调研发现,如果有居住条件良好、租金价 格稳定、能长期租用的房源,青年人才愿意在较长时间内以租房方式解决自己的居住需要,从而有可能缓解青年急于购买自有住房的焦虑心态、降低购房的刚性需求。

  青年公寓应尽量沿地铁线布局

  根据此次调研的情况,课题组建议多管齐下,解决青年的租房问题。譬如通过电话热线、网络平台、服务大厅窗口,明确相关部门接待并受理群众投诉, 明确办理流程和时限要求。将侵权案件频发的中介机构列入行业黑名单,将各中介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的投诉案件数量向社会公布,为租房群众提供参考。

  同时,发挥市场力量,扩大青年租房房源。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房地产企业兴建、运营青年公寓,在选址上尤其要重视交通便利性,建议以园区配套、五环沿线为主,尽量沿地铁线布局。

  另一方面,发挥中介机构的积极性,整合市场上的适用房源,推出符合青年需求的租赁项目。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减税、租金补贴、挂牌认证、政策倾斜等方式为这些青年租房项目提供支持,并委托相关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监管。

  “青年公租房计划”保障职场新人

  调研发现,工作年限不满5年的青年房租负担高、社会阅历少、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尤其处于弱势。建议将本科以上学历、工作年限5年(含)以下、年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单身青年纳入现有的公租房保障范围,推出专门的“青年公租房计划”。

  可根据房源量,确定政策覆盖对象的户籍、学历和收入水平。青年公租房项目必须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加快申请流程,缩短等候时间,确保青年 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住房支持;二是建立退出机制,保证在既有资源总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扩大政策惠及人群,使青年公租房真正成为职场新 人的“中转房”。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