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记襄汾县退休干部成永太、 武玉兰夫妇

发表于2013-05-24

  襄汾县有一对文弱书生的夫妻,在文人之间享有着很高的声誉。


  这么一对伉俪:成永太,晋城泽州人,2002年从县组织部副部长岗位上退居二线;武玉兰,长治沁源人,同年从县政协文史科科长岗位上退居二线。10年来,他们怀着对襄汾人民的热爱,致力于襄汾籍文化名人著作的搜集和整理,意图为襄汾人民办些有益的事情。为此他俩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拜访了全国各地的襄汾籍文化名人,陆续搜集到252位现代人物的近千部著述,查找出124位古代人物的著述信息,编撰成一部《书香丁陶——襄汾本土人才著书概览》,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向建国60周年献了厚礼。并免费寄送给全国各地图书馆,宣传和弘扬了丁陶文化,办了一件有益于襄汾文化事业的事情。


  成永太、武玉兰二人,均是童年时期跟随父辈来到襄汾的。为什么会对襄汾有如此执着的情感呢?用永太的话说:是因为“襄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使他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与这里的人民。永太坦言:“丁陶大地人才辈出,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值得拜读且弥足珍贵的著作,有些作品不仅叫响中国,还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作为襄汾人,应该有收集和弘扬的义务!”所以,便怀着深情厚意与虔诚之心,对襄汾本地与襄汾籍在外人才及其优秀作品进行了搜集并整理成书,以展现其著述的轨迹和成就。


  成永太对收集资料和书籍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常为收集到完整的一份资料或淘得一本书而欣喜若狂。在他下决心收集襄汾籍人士的著作后,他知道本地的好寻找,在外地工作的襄籍人就得先搞清楚“谁著过书?在何处何单位工作?他现在住在什么地方?”为此,永太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查阅了《襄汾县志》、多本多年度的《襄汾籍在外人才录》,搞清了部分人士的住址或联系电话。随后,采用发信件、打电话的办法,毕恭毕敬地求书、索书,结果并不理想。为了更有效地办成此事,他决定亲自前往拜访查到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襄汾籍人才,在拜访中再扩大线索,争取尽量多的收集,完成自己的夙愿。于是,才有了他踏上漫漫淘书路之举。武玉兰支持丈夫,决定相伴而行,当其记录员和“摄影师”。2007年9月,夫妻俩探访东北襄汾籍老干部郭思敬时,因连夜乘车,又费尽周折好容易找到郭思敬的家后,刚进门武玉兰却心脏病犯了,因忙乱中找不见自己带的药,这可吓坏了永太,多亏80岁高龄的郭夫人热情帮助,找到对症的药物并及时让玉兰服用,玉兰才转危为安。


  为寻找到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的作品,他俩费尽了周折。开始,他俩从襄汾赶到杭州,在杭州寻找无果,仅了解到北京可能有的线索。他们便又从杭州奔赴北京,最后在国家图书馆总算找到了其手写本的《倩女离魂》。这种书因年代久远,存量极少,为能得到一本,只有复印。要复印,价格不菲,永太还是咬了咬牙复印了一套这份珍贵的资料。对其他作品的寻找,也并不是一蹴而就,同样都费了不少周折,熬了不少心血。可以说,为了能找到更多的襄汾籍在外人才及著述,他俩真是颠簸无数,节衣缩食的简朴过活。每到一处,住便宜店、吃简单饭,历尽了风霜雪雨。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搜集到了124位古代人物和252位现代人物的著述近千部,为编写《书香丁陶——襄汾本土人才著书概览》打下了坚实基础。


  丰富的资料积累,加之老伴武玉兰的辛苦帮忙,他很快完成了《书香丁陶——襄汾本土人才著书概览》的初稿编著。但校对初稿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幸好有党组织的关怀和众多文友的帮忙,细心地校正,总算顺利杀青,成书出版。永太激动地说:“著书的成功,是多人的心血。但老伴是第一读者,没有她的支持,《书香丁陶》不会顺利完成。”为更好地宣传襄汾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襄汾,在《书香丁陶—— —襄汾本土人才著书概览》出版后,成永太免费赠送给全县近百所中、小学校和200多位有关著书作者。目前,这本书已被国家图书馆和多个省(市)、县以及一些重点大学的图书馆收藏,并获得临汾市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成永太说:“文化是个无形的东西,历史和文化只有通过书籍传播,才能发挥作用。”他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继续传播襄汾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襄汾,了解襄汾文化,让丁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就是一对平凡夫妻为完成夙愿的“丁陶书香”情。

上一页|1|
/1页